其實我們早就知道Google在收集我們的資料。有一句名言說
“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it, you’re not the customer; you’re the product being sold.”
在討論咖啡機的時候,就會出現咖啡機廣告;在討論除濕機時,也會出現除濕機廣告;當我們在討論吸塵器的時候,吸塵器廣告就出現在旁邊。甚至我下了班回到住處,打開電腦還會出現「新竹,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的廣告,照片裡又是個可愛的女生,要求的又不多,「希望認識可以談心的男生」、「喜歡體貼的男生」,完全是我的縮影,有沒有那麼巧啊?早就對你個人的行為收集得一清二楚了。
但是說公道話,Google原本的每個服務都一個Privacy Statement Terms of Service也太多了,每一個都看,誰看得完?為此原因來縮減成為一個Privacy Statement是合理的,雖然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了更精準的服務客戶,Google準備擴大服務。光是知道你住新竹,你大學畢業程度,年收入大約多少,年紀多大還不夠。這些資料其他的網站也做得到。Google有那麼多服務,這些服務都代表某些個人的屬性,怎麼能白白不用?那他哪來的人寫這些免費的功能給你用?這些程式高手的收入哪裡來?
所以說,如果你住在紐約,你正在用Youtube搜尋Jeremy Lin,Google會出現Madison Garden的廣告看你要不要買票看尼克隊打球。
所以說,當我在新竹開啟網頁搜尋瑪露蓮時,第一筆搜尋資料會呈現新竹市的瑪露蓮;而當我回台中時,第一筆搜尋資料會呈現台中市的瑪露蓮,而且會顯示我比較常去的老闆娘那一家,而不是中正路的總店。真是貼心哪。
也可能,用同一台電腦,我老婆收到的廣告是有名的抓猴廣告,因為跡象顯示,根據我的行為(在外縣市訂花送給女人),可能在外頭有小三
而我登入的時候,我收到的廣告是控巴控控,因為我曾經尋找過坐骨神經痛的關鍵字
如果你有用Google calender跟Google map,他甚至可能會依據你行事曆的schedule來建議你該坐高鐵因為時間上很趕。
而這令不令人方便?當然方便(得過頭了),這是用了會上癮的服務啊(可能是毒癮。什麼小三啊,會出人命的)。所以你知道該怎麼看了。
至於該怎麼辦?如果你不想用這種方便怎麼辦?不難,只要不登入,他就不會根據你的統一登入帳號來蒐集個人資料。你如果登入,就一定得讓他蒐集。雖然Google官方的確做出保證,絕不販賣個人資訊,也不在沒有取得個人同意下,提供個人資訊。而且也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讓你知道他到底蒐集了哪些。
像是Google 資訊主頁是關於你自己的資料(你可以自己去看看他蒐集的東西可多了,不是只有cookie而已。你有多糟糕,他搜集到的就有多糟糕。根據一個多年電腦工程師的經驗發現,在電腦裡,人絕大部分是糟糕的,就算是個清新可人的小美眉也是一樣),也在網頁廣告管理讓你看到你的廣告屬性(你的確可以自我管理或停止Google發送廣告。但是這只代表不發送廣告,不代表他不蒐集資料。你也可以停止使用cookie,但是Google同時也不保證停用cookie之後好用的功能仍舊正常使用,也就是說你不會選擇停用cookie)。
乍看之下,Google似乎只收集你的cookie來對你做出廣告,新的版本的很大問題是,他似乎想要合法化、擴大化蒐集除了cookie之外的所有東西(包括個人姓名、電子郵件、電話號碼、來電號碼、轉接號碼、GPS位置、硬體型號、作業系統版本、裝置識別碼),但是目前宣稱還是只做廣告。這有沒有這麼樂觀我不知道。
但是你真的要給他蒐集嗎?算一算電腦上的各種google服務,再加上手機上的各種app。如果這些都是分散的不同公司在收集,或許還不算大事。如今統一由Google收集呢?他看到的是什麼?他看到你的光明面,也完全看到你的陰暗面、爭議面。沒有人是完美的。根據莫非定律,意外是一定會發生的。將來,揭露在別人面前的你是呈現天行者路克的樣貌,還是黑武士出場的配樂?你信任Google嗎?
就如同資安專家Bruce Sneier最害怕的威脅其實是權力過大者:Specifically, I am thinking of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或許Google的數萬名員工真的沒有半個壞人。但是你信任Google底下所有的第三方嗎?這些第三方也剛好都沒有人會洩漏,而且這些公司許多都還是免費為你服務的?這樣的集團擁有這麼大的權力,是否適合?
我想到國小的時候同學跟我偷偷附耳過來講的一句話:「你跟我講你喜歡的女生是誰,我是絕對-絕對不會告訴別人的~」
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