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安全是個非常廣大的領域,有日新月異的技術領域,有最難防的社交工程,上班十幾年了,看起來很古意的好爸爸好同事偷完商業機密之後就不知去向,水災火災你都得有應變計畫,地震颱風你都得想辦法讓單位存活。做完的事情不計其數,還沒做完的事更多如牛毛。因為,每一片雪花都認為這次的雪崩跟他無關,所以,我們只好走在每一片雪花前面,發現雪崩的可能因素,找出預防方式,避免雪崩發生。即使那雪,真的給崩了,也要在雪崩的狀況下讓自己跟公司還存活著。 現在的世界,全世界前五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可以一瞬間倒閉,一間能源公司可以操控加州甚至全美的電價,一個颶風可以毀掉爵士樂天堂,不到十幾個人可以讓雙子星大樓整個倒塌,一場大雨可以讓一整個村莊滅亡,一場地震可以幾乎毀了東日本,這幾年下來我已經慢慢接受「天,真的會塌下來」...... 不錯,擔心也可以是一份工作。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小學生遭霸凌 導護媽媽冷眼旁觀?不是我們冷漠!不是別人只敢旁觀!這是可以防止這種狀況發生在你或孩子的身上的。

網路上看到這個標題,文章引自東森如下:
小學生遭霸凌 導護媽媽冷眼旁觀
更新日期:2009/10/26 20:12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一所學校附近發生兩名國中生在人來人往街上霸凌一名小學生,抵抗不從的小學生卻遭到國中生「教訓」,不但搶走他的書包,還動手推他。而路上的行人對此卻視而不見,就連校門口的導護媽媽全程目擊,也不願意對這名小學生伸出手。


身為父母親的你,看到這樣新聞甚至畫面,你擔不擔心畫面中被欺負的是你的孩子?你是否覺得現代人越來越冷漠,連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身邊,都可以不聞不問?如果有一天你在一個陌生的都市,繁忙的大街上中風或心臟麻痺,畫面是否相同?這一切都歸咎於現代人的冷漠,或是幾位沒經驗的法官錯誤判例,導致大家寧可見死不救?
不,以下以心理學來解釋,這件事情可以不必如此灰暗的解讀

首先要對被錯怪的導護媽媽讚聲-這種反應是正常的

當你身邊有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
如果很多人都沒意見,而受害者也不懂的如何請別人幫忙
一味的怪路人是沒意義的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多時,你獲得幫助的機率不會大增,反而還會從75%以上降成35%以下,甚至只有10%。從幾乎人人會幫忙,變成三個人走過,只有一個會幫忙,甚至一群人圍觀或冷淡經過,卻沒人願意主動上前幫忙。
這種標準反應叫做旁觀者反應。
有興趣的請看read for joy 的部落格,寫得非常清楚。

所以也不要假設你看到這樣的事情,你一定會上前幫忙。
現在是有記者加上了旁白說明一切,換成你經過那邊,你的眼睛看了他們一秒鐘,但是心裡想著要去買東西的清單跟要付的水電費,還要拿出icash卡,你連他們的關係是不是親兄弟在玩都搞不清楚。
導護媽媽是個有責無權的人,試圖把事情轉移到他們這些義工身上,是不公平的作法。

再來,我前面提到的部落格(read for joy)裡面就有提過比這個國小生被霸凌更嚴重的事情發生,連人死了都沒有人反應
芝 加哥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曾發佈一則新聞,報導正值妙齡的女大學生遭人勒斃事件。死者全身赤裸,生前遭到毆打,屍體被一名小男孩在校園圍牆的 樹叢中發現。警方指出,兇手行兇的時間是在人來人往的大白天,死者遇襲之處,還是市區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兇手將死者拖進樹叢時,肯定有很多人路經行兇 現場。事後有民眾向警方表示,他曾在下午兩點左右聽到尖叫聲,但他並沒有前往查探。因為,大家對這件事好像都沒有什麼反應。(《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 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頁213)   上面這一則不幸的新聞會發生的原因,就是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也就是,人多的時候,由於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大家都會想「我不去幫忙,也有其他人會去幫忙」、「應該有其他人已經打電話給警察或救護車了,我沒必要重複打一次」、 「大家都沒什麼動作,應該是已經有人在幫忙,沒事了」,反而容易會出現見死不救的狀況。
就算鬧到這麼嚴重,大家一樣沒有反應。因為上述原因,這是正常的。

再提一則經典案例,這個情形更清楚了。「請你跟我這樣做」這本書第175頁:
「1964年三月,凱瑟林.裘維諾絲並不是在短期間內被無聲的殺死,她在死前曾經經歷了一場漫長、大聲、痛苦、而且被大家所目擊的折磨。兇手繞著大街追著 她跑,在三十五分鐘裡連續三次逞兇,直到最後以利刃結束凱瑟林的呼嚎為止。令人費解的是,案發現場共計有三十八位凱瑟林的鄰居,從自家窗戶裡看見她遇襲, 卻沒有一個人動手打電話報警。」
負責紐約皇后區警方督導的助理總督察表示,這個命案讓他大惑不解,並不是因為這是一樁謀殺案,而是這麼多好人,而且是好鄰居,通通沒有報警。這是在世界第一強國的最大都市紐約發生的事情。1964年的皇后區,治安不見得特別差,但是卻發生了這樣的慘案。

針對這個案子,40年前的人普遍反應跟大家現在看到這名兒童被霸凌的反應一樣。有人歸因於電視暴力節目的影響(現代會再加上電腦遊戲、虛擬世界的影響),有些怪罪於性格壓抑,大多數人歸咎於大都市生活的去人性化。總之,人類就是這麼沒希望,2012年人類就該全部滅亡。

但是該書178頁把問題解釋的清清楚楚,這種現象不是因為都市的冷漠,人類該死,而是有背後的邏輯因素的:
「心理學家們推論,身邊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起碼有兩個理由會讓目睹緊急事件的人縮回援手。第一個理由很直接:有同樣可以伸出援手的人在場,會減輕每個人 見義勇為的責任感。『應該有人會來幫忙或打電話求援吧,說不定有人已經這麼做了。』每個人都這麼想,到頭來沒有人真的這麼做。另一個理由,則出於更微妙的 心理作用,同樣源自社會保證原則,關係到無知效應。往往,緊急事件不是那麼容易辨別,路上躺一個人,你怎麼判斷她是心臟病發作還是喝醉酒?隔壁傳出吵鬧 聲,會不會是壞人闖進去?到底要不要報警?萬一報警卻發現那只是人家夫妻家務事,豈不糗大了?所以在狀況不明的當下,我們傾向先看一看在場其他人的反應, 找點線索,研判眼前發生的事是否緊急。」

這些都是原因。每個住在大都市的人不見得都無血無淚,大都市沒有錯,而是人的心理思考邏輯所致。我們每天浸泡在過多的資訊裡,以上的旁觀者效應是保護我們的大腦不致於被擠爆的方式;而社會保證原則則教導我們,既然在場的人都沒有反應,那我跟其他人一樣就好,才不會糗大。就是這兩個簡化人腦的原則導致以上的慘劇發生。

所以,父母親如果想要教導孩子防止這種被欺負而旁觀者無人幫手的狀況,請教導他們:
第一,大聲呼救。讓旁人迅速搞清楚狀況,讓他們知道打你的人並不是你的家人,更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在玩。這,會消除旁人的不確定心理。
第二,有能力說話的話,應該發出更明確的訊息,讓大家知道你需要協助,往與自己最靠近的某個人說清楚:「這位導護媽媽,他們因為我不給錢而欺負我,請你保護我。」

這樣,這個導護媽媽被賦予一個救援者的角色,現在她才知道眼前的小孩需要救援,了解到她必須提供援助而不是別人,最後更明白她可以提供什麼援助。當導護媽 媽明白狀況之後,她就明瞭她得趕快採取行動協助,在這種狀況下,一般人不會吝於協助的,那些欺負人的根本不會得逞。你看網路上不少人批評討論這樣可惡的事情你就知道,大家並不是冷眼旁觀的,熱血的人還不少呢。人類的希望沒那麼渺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沒那麼遙遠,只要你釋出足夠的訊息。

看完這篇文章,你應該知道,將來如果有一天你在一個國外陌生的大都市當場左半身麻痺,無法動彈的時候應該怎樣向路人呼救:看著對方的眼睛,告訴他,這位先生,你的左半身麻痺了,你需要幫忙,叫救護車。這樣就足夠讓路人得到足夠的訊息,確定你的確需要幫助,而且是什麼樣的幫助。確定就會採取行動。當有人採取行動之後,其他在場的人也就能夠更清楚狀況,並採取甚至更佳的行動(比如說剛好有一名醫生或護士經過現場,提早做出第一時間救援,這可就省掉你半年的復健囉......)

看完以上的文章之後,你應該知道問題並不是出在人的冷漠。人沒有那麼冷漠。

在完全得不到完整訊息的狀況而沒有做出反應的導護媽媽不應該被這樣錯怪。這種心理任何人在場都一樣。希望還在媒體工作的同業們要多多進修,不要把任何事情都簡單化輸入全台灣所有閱聽大眾的腦子裡;而我們也一樣,不要簡單接受媒體的所有觀念而不加思考,他們現在錢少事多工作時間長,實在沒有辦法提昇自己的水平。請讓媒體當我們的眼睛就好,不要讓媒體取代我們的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